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种瓜得“褂”?东华纺织“科技+绿色”赋能红河

来源:纺织科技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云南红河县,干热河谷是典型的生态景观,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光热资源,但也面临着长年干旱缺雨、植被稀疏的现状。在这片红土地上,有一种格外“坚强”的植物存活了下来,它就

在云南红河县,干热河谷是典型的生态景观,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光热资源,但也面临着长年干旱缺雨、植被稀疏的现状。在这片红土地上,有一种格外“坚强”的植物存活了下来,它就是牛角瓜。

图说:东华纺织“科技+绿色”赋能红河谷乡村振兴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十多年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李毓陵教授第一次接触到了牛角瓜,他惊讶地发现,从这种天然中空纤维植物中得到的冠毛纤维,用于纺织生产具有很多优点,面料不但有丝绸的滑爽质感,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和舒适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态环保的天然纤维材料。

小小的牛角瓜串起了黄浦江畔和彩云之南两地,东华大学与云南红河县因科技帮扶而结缘。李毓陵教授团队与红河县合作,如今,沪滇科技合作示范点落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红河山地未来种质资源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山地未来),示范点的重要项目“红河谷特色天然中空纤维植物的提纤和养生工程示范”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云南省科技厅共同授牌。

对于化纤,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早已不陌生,从世界范围来看,化学纤维正全面取代具有5000年历史的天然纤维成为纺织产业的主要原料。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十分严峻的资源问题。现有的化学合成纤维以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为基础,且大部分废弃物不可降解。

“我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化纤工业上,却正在忽视天然纤维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秉持着“绿色制造”的理念,在纺织复合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李毓陵教授,担负起东华纺织人的使命与担当,带领他的团队将研究的苗头对准了牛角瓜,“我们希望能够积极利用更多天然的资源,这也是未来纺织领域发展的方向。”

小小的牛角瓜究竟有怎样的奥妙,如此吸引着李毓陵?别看牛角瓜的外表平平无奇,它是云南特色木本种质资源,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是重要的生态修复乡土树种,其种毛纤维是一种生态环保的新型天然植物纤维,其手感柔软顺滑,高中空度,吸湿性大,可以作为保暖、吸水吸油和浮力等材料。同时,对于当地来说,牛角瓜的规模化栽培也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这么好的“宝贝”怎么才能发挥功用?带着这个问题,李毓陵教授团队开始了漫长而又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初期采集样本的阶段,李毓陵教授团队就遇上了困难,他们发现,牛角瓜的采集和加工完全靠人工,提取后的纤维都附着着黑色的种子,难以人工清除;而且瓜一旦成熟即落地“炸”开,只能提前采摘由人工开果,效率难以保证,根本拿不出实验所需要的量。李毓陵决定从源头着手,开始研究如何从“瓜”到纤维的提取。

“我最初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正因为不熟悉,我可以‘异想天开'。”李毓陵参考了过去在纱线上施加浆料以提高其可织性中烘干的工艺过程,选择用微波的热效应催熟瓜,“日常生活中用微波炉加热鸡蛋,局部的热量来不及往外传,鸡蛋就成了‘炸弹',那牛角瓜是不是就类似于鸡蛋呢?”这一灵光一现最终在实验室得到了证实,“微波开果”不仅降低了能耗,又能使牛角瓜在成熟期内特定的时间打开,确保了果实纤维能够高质量提取。

从上海到云南,从实验室到红河谷,这段2000多公里的路途,李毓陵教授团队往返了无数次,每一次的出发哪怕是乘坐飞机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从最初的灵光乍现,到如今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蜿蜒山路上留下了李毓陵和他的团队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奔走的痕迹,这一留就是整整四年的时间。

最终,从传统剥棉花时候用的皮辊轧棉的机械方法,到现在更加绿色环保的物理方法,在不断的突破与创新中,科研人的脚步不曾停歇,李毓陵教授团队的探索与发现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思路,这样的创新在我国乃至世界都起到了引领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李毓陵教授团队始终紧紧依托“绿色能源”“绿色纤维”“绿色制造”的理念指引,他说,“云南江河纵横,多为入海河流的上游,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江大河又是过境河流,上游的污染将会同时带来国内外的众多环境问题。我们的项目坚决不能给环境带来负担,更要主动承担起国际责任,在科研的前端,积极根植绿色发展的关键理念。”

文章来源:《纺织科技进展》 网址: http://www.fzkjjz.cn/zonghexinwen/2022/0218/538.html



上一篇:种瓜得“褂”?东华纺织“科技+绿色”赋能红河
下一篇:种瓜得“褂”?东华纺织“科技+绿色”赋能红河

纺织科技进展投稿 | 纺织科技进展编辑部| 纺织科技进展版面费 | 纺织科技进展论文发表 | 纺织科技进展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纺织科技进展》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